1. 动物中已经独立的幼崽若干年后还会认识母亲吗?

动物中已经独立的幼崽若干年后还会认识母亲吗?

怎么说呢,这个问题如果说幼崽已经成年很久,而且独立生活的话,它应该是不认识自己的母亲的。

首先,我们这个大自然是残酷的,虽然人类的想法很美好,但对于野生动物来说,现实就是如此,比如说动物界大多数都是单亲家庭父亲这个词基本就是没有,绝大多数的动物都是由雌性独立抚养幼崽,这一点我想养过猫或者狗的同学都很清楚,你肯定从来没见过哪个雄猫或者公犬过来送过奶粉啥的吧。

所以既然连自己的幼崽都没见过,你指望雄性的动物认识自己的孩子,那肯定是白扯,那么既然不认识自己的父亲,那么动物们会认识自己的母亲吗?答案一般是否定的.

狗狗母子,狗狗母子两个生小狗存活率高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对于绝大多数的动物来说,气味分辨一个东西主要辨别手段,当幼崽和母亲分开之后,气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那么即使它们以后再遇上,也就是形同陌路,互不认识罢了。

那么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自然界就是爪牙和鲜血的世界,所谓的亲情不过是一种累赘,而繁衍后代也只是身体当中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驱使着动物们这么做,所以如果你指望它们和人类一样,夫妻恩爱,琴瑟和鸣的话,我想你恐怕要失望了.

对于它们来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动物会为了食物而大打出手,甚至到了你死我亡的地步,我想这或许就是***裸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吧

狗狗母子,狗狗母子两个生小狗存活率高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后再说说一个有意思的事,我记得我曾经看到了这样的一种理论,有人说动物们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基因,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执行基因的指令,而这个指令从它们出生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它们没有爱,没有恨,更没有复杂的各种情感。

那么这种理论是否正确呢,答案是不知,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即使是人类这样有智慧,有思维的高级生命物种,也照样要遵循基因指令进行生存,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

这是个好问题。

狗狗母子,狗狗母子两个生小狗存活率高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动物独立之后就会被父母赶走,比如一些猛禽还有独居猫科动物。除了减轻种内竞争,避免区域种群密度过高、捕食压力变大之外,还避免了近亲交配但是很多社会化的动物,即便能独立生活了,也仍然认得自己的父母,比如猩猩、黑猩猩、象、狼等等。我们看过很多报道,成年的已经可以独立生活的黑猩猩由于过于依恋母亲,不愿意离开族群,甚至在母亲死去后自己也拒绝进食,最终也随母亲而去。象群是母系社会,雌性个体成年了还会留在族群里,一直跟着自己的母亲,而雄性则会外出,有时候成为独象,有时候则是跟其他单身公象在一起组成小团体,但无论如何如果他再一次遇到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亲人”,他还是可能出来,并且象群对自己家出去的男孩子接纳度明显更高。当然,是暂时接纳,作为大族长的母象是不会容许自己的后代互相交配的。而这些公象在家族四周出没的时候也可以担当保卫之责。狼群也是一样,而且来去更加自由。

鸟类中比较有意思的是乌鸦、喜鹊等鸦科动物还有蜂虎。它们都不能算完全社会化动物,因为平时并不一直集群出现,虽然会通过争斗来确定地位,却没有明确的分工。让人感兴趣的是它们的合作模式。乌鸦成年之后也会离巢自己生活,但它们通常不会离自己的父母很远。一旦父母遇到了危机,比如天敌出现,只要大声嚎一嗓子,附近几百只亲朋好友都会闻讯赶来,一起把天敌驱逐出去。当然,子女或者邻居这么喊一嗓子也会有鸦伸出援助之手,毕竟这是团结力量大、互惠互利的事,至于最后能引来多少帮忙的就要看鸟缘了。我们在野外经常看见鵟等飞得慢的猛禽被几十只乌鸦围殴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逃之夭夭。而对于蜂虎来讲,前一年独立生活的蜂虎如果在繁殖季节没有找到配偶,会回到父母巢中帮着父母喂养今年出生的弟妹。

另外就是一些会长距离迁徙的鸟类,虽然不是社会化活动,但是它们往往更信赖自己父母的领路,在重新集群开始迁徙的时候,也更愿意跟父母结伴。当然,到了目的地往往就一哄而散了。

动物中已经独立的幼崽在若干年后还会认识母亲吗?我对其他野生动物没有接触过,也不太了解,我就说说自家养的家禽,就那母鸡抱小鸡来说吧,老母鸡把小鸡孵出以后,带着小鸡到处寻食吃的,等到小鸡快长大独立了,小鸡仍然还跟着老母鸡要吃的,这时候老母鸡就会叼琢它们,这时候小鸡就自然而然的就独立了,包括家里小猫小狗也是这样,长大以后母亲再也不会护着它了,动物不会像人类这样,不会知道尊老爱幼的,虽然在一起生活,会用武力解决各自的地位。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成功激发了我的必答机制。话不多说,直接进入主题:

动物中已经独立的若干年后还会认识母亲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而且要看在与母亲分别的时候幼崽有多大。从本质上看,动物独立后能否认识母亲取决于幼崽对母亲的记忆能力,而记忆力则与相处的时间与幼崽的记忆水平密切相关。

这里我就结合自己身边的例子来讲一下。

在高考结束后的暑***里,我在买菜回来的路上捡到一只小狗,当时那只小狗只有巴掌那么大,眼睛浑浊,连方向都分不清。出于怜悯之心,我把这只小狗带回了家独自养着。

我们之间相处了大概20天左右,当时已经相当熟络了,每当家里来陌生人它都会不停地大声喊叫。不管它在哪里,只要我喊一声狗子,它就会马上向我飞奔而来。出去散步的时候,它也会紧紧跟在我的身后,我停下来休息时,狗子就躺在我的脚边安静地趴着。后来由于开学我就到外地念书了,这一分别就是半年多的时间。

▲▲小狗的照片

当时我把小狗托付给了一个亲戚,当我回亲戚家看小狗时,由于我换了一身衣服,狗子当时并没有认出我。但当我开始呼唤它时,它立马就认出了我的声音,紧接着朝我飞奔而来,还在我身旁来回的磨蹭,嘴边不停地发出哼哼的声音。

当初收养狗子时,它只有一两个月大,我们也才玩耍了20多天,它竟然记忆了半年多的时间。

题主问的是已经独立的幼崽,若干年后能否认识自己的母亲,虽然我所举的案例有些不符情形,但也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在幼年时期陪伴狗子度过一段时间,狗子就会形成相当深刻的印象,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印象(对原先主人的记忆力)有逐渐淡化的迹象。

其实大部分动物的亲情感没有那么强烈,在已独立生活的动物之间只有生存、繁衍,这和我们人类这种高社会化的哺乳动物是不一样的。但是也有一些动物是特例的,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给动物分类来分析,因为不同动物的习性也是不一样的。

不管是动物的雌性还是雄性一方,都不会抚养后代幼崽,自然也就谈不到认识父母这种事儿了。

举例来说,雌海龟为了繁殖回到沙滩,并在沙滩上挖一个深约1米的洞,接下来就把蛋产在这个坑洞里。那么此时雌海龟作为母亲的任务就完成了,随后它们将回到海里,继续下一个轮回。在大约一个半月以后,小海龟破壳而出后,见不到母亲更见不到父亲,出生后根据本能奋力奔向大海,就开始了自己的“龟”生旅途。

第一 气味

对于一些动物来说,它们是通过气味来识别幼崽的,幼崽出生后母亲记住了它独特的味道,自然会循着味道来识别幼崽。但是这种手段并不高明并且不长久,如果幼崽和父母分开后,经过很多的变化,味道肯定会随之变化。那么旧时的亲人也会变成仇人,等同于最熟悉的陌生人。举例来说,如果人类摸了刚出生的[_a***_]幼崽,那么这个幼崽身上的味道就改变了,母兔就辨别不出自己的幼崽,更会无情的将它咬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