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哪里有卖宠物狗的?
楼主你好.因为我不是澄海的,所以我也只能告诉你汕头的.在东方中学那附近有一家宠物店,但都是以猫狗为主流.金环路和中山东路交界,YOKOHAMA轮胎隔壁也有一家,有其他宠物.海滨花园西门,华侨公园附近也有一家,以猫狗为主流.金新路麦当劳附近,马路边也有很多,以狗,金鱼,兔子,仓鼠为主.你可以去金新路那里看看.至于澄海,你可以去文化路那一带,或者城北那里看看.希望能够帮到你.
汕头为什么又称“鮀城”?
感谢邀请!汕头市区的前身叫作鮀浦三都府(辖鮀江都、鳄浦都、蓬洲都三都),故鮀浦三都府在北宋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以前都一直隶属揭阳县。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设置澄海县后,才将海阳(今潮安)、饶平县、揭阳县3县的部分土地划归给澄海县,当年的鮀浦三都(汕头的市区前身)就归给澄海县。至于“鮀城”的说法,就应该是源于蓬洲所城了。 一来是据有关历史考证,现如今的金平区鮀江街道的蓬州片区有部分先民是在元末明初由中原迁移此地以逃避战乱,逐以捕渔为生,自然的,蓬洲片区也就成为了汕头市区最早有人在此居住的地方。二来是因为当时汕头市区称着为鮀浦三都府(鮀浦巡检司或鮀浦渔政司),所以蓬洲所城民间俗称为鮀浦城简称“鮀城”。另据《澄海县志》记载的:“鮀浦蓬洲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而澄海县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才置县”。所以在汕头鮀浦一带有句俗语说“未有澄海县,先有鮀浦城”。时间推移到了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光华埠韩江口的沙脊已积聚成片,称“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才在这里筑烟墩建炮台,当时称为“沙汕头”。从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间,迁到这里居住的人才日益增多,除了***、耕田之外,还利用海水晒盐,各地盐贩也常到这里贩盐运销。后来清***在此设站征收盐税。简称“汕头”。1861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 随着1921年后,澄海县开始废都设区和汕头埠不断繁华,管理职能机构以及市镇贸易才逐渐被汕头埠所代替,而“鮀城”的称呼也就伴随着鮀浦蓬洲城的影响力渐渐退出历史而淡出了蓬洲所城,转而成为了渐渐繁华的老汕头埠(即现在的老市区)的别称一直沿用了下来。
潮汕的母亲河以韩江为代表。上古多有鳄鱼出没。相传有唐韩愈贬守潮阳(潮汕),写“祭鳄鱼文”,发动民众进行驱鳄,韩江下游蓬洲一带原是先民渔村,为韩江出海口,是鳄鱼集结,迁移(海外)必经之路,韩江至此而名鮀江者,以鳄有别于鱼(属其:它~鱼)也。因先有鮀浦之名,“洲”,“浦”乃江海中之冲积平原,未成片连贯之初,四边仍江海之水环绕,故有“鮀島”之称(鮀浦,蓬洲山野曾多处发现海生贝壳,可说明是古昔江海交汇之区);后汕头集市已成规模,有了城市建制,先贤乃造“鮀城”雅号。好友南山,颇然是说。当年渔人调侃浮夸风戏说:鮀=吹沙小游鱼焉!
鮀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字。一般用意很少的,许多人并不知道鮀究竟是指什么东西的。在汕头的注释中指古代一种生活在浅石滩淡水中的一种吹沙小鱼。此鱼能用鳃呼吸,像泥鳅一样能在沒用水的泥沙石滩中行走活动。由于这种鱼在汕头很多,因此得地名。鮀也可解释为扬子鳄这种小型鳄鱼,但汕头当地自古是沒有的,如果有鳄,也是韩愈治鳄的典故,那扯太远了!因此把鳄解释成鮀是错误的理解。
现在这种小鱼市面上也经常有,当地人称为“狗母鱼”。这种小鱼的鱼骨非常坚硬,一般人们拿去焦盐油炸后下胡椒粉作食用或作酒料用,成为当地美食文化的一种。现代人很难把这种小鱼与“鮀”联系在一起了,因此很多人不知“鮀”的由来。不过确实鮀城、鮀岛、鮀浦等名称就是和这种小鱼是有关联的。
"鮀"在汕头多用于地名,有:鮀浦、鮀江、鮀江街道、鮀莲街道等等,皆位于广东汕头。汕头的发源地在鮀江边,与乌桥岛为临的老市区,即开埠之地。老城区它原本也跟乌桥岛一样是一座岛屿,而鮀江的另一边就是鮀浦了。由于填海造陆的关系,把原先的外海都变成了内海了。现代人已是很少人知道鮀岛的位置了,说到底,汕头的老市区原本就是一座岛屿,就叫鮀岛。由于是冲积平原的关系,而现代填成平原地带了。那么以前的广场海看起来也变成了江面的,基本上沒有以前那海的感觉了。地图上方可一目了然,其实古代的汕头就是海湾,而海湾上是由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的。潮州与揭阳在古代才是海滨城市。沙汕头是苍海变良田演化成今日鮀城的。
现代的"鮀"一般也用来代指汕头市,比如"鮀城"、''鮀岛",都是指广东省的汕头市。如汕头一群"80"后年轻人,为实践自己的电影梦想,自筹资金拍摄了本土电影《鮀·恋》。里面的鮀字就是代指汕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