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虎穴成语故事?
龙潭虎穴 lóng tán hǔ xué [释义]潭:深水坑;穴:动物的窝。龙潜居的深潭;虎藏身的穴窝。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语出]明·施耐庵《水浒》:“(宋江)感谢众位豪杰不避凶险;来虎穴龙潭;力救残生。” [正音]穴;不能读作“xuè”。 [辨形]潭;不能写作“谭”。 [近义]悬崖峭壁刀山火海 [反义]洞天福地鱼米之乡 [用法]多用来形容敌巢等隐藏着极大危险的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结构]联合式。 [辨析]~和“刀山火海”都指极其危险的地方。但~偏重于凶险;常用来指敌巢、匪窝、盗穴以及其他隐藏着极大危险的地方;而“刀山火海”偏重于艰险;泛指极困难的有危险的处境和情况。 [例句]抗战时期;我们的地下工作人员;身居~而无所畏惧。
雍齿是什么人?汉高祖刘邦何故既恨他,又封他为侯?
刘邦封自己最讨厌的人雍齿为侯,主要是表现张良的计谋,而不是刘邦,接下来我会给大家分析。
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能够取得天下并非是自己有能耐,而是有更多的人帮助他,在刘邦夺取天下论功行赏前还曾不无得意地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完全是因为自己用人得当。
将功劳都推给了张良、萧何、韩信,还算是有君子之风,但是刘邦能够夺得天下,那绝对不是三个人五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论功行赏也是一个麻烦事,像刘邦、朱元璋这种白手起家的皇帝,最是头疼,因为好多人都是能打仗,功劳很大,却并不擅长治国,给他们巨大的功劳的话,反而容易威胁到皇权。
刘邦虽未杀功臣,但是也在临死之前将异姓王消灭,一直到文景之治才把这些开国功臣给处理干净。
朱元璋建国初期对功臣很好,结果还是尾大不掉,最终多次兴大狱把功臣全干报废。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在刚刚得天下的时候,怎么封确实是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张良出力最大,贡献最多,当时刘邦认为张良很大,要让张良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但是却被张良谢绝了,张良说自己的才能能够得到发挥,主要是因为刘邦的重用,功劳是刘邦的,自己不敢居功,于是刘邦就封张良为留侯,跟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其实,张良是很精明的,他深知功劳太多后面容易被清算,不如少要一点打个样,这样别人看到张良这么大的功最后封这些,而自己功劳没有张良大,又怎么敢求封更多呢?
在一顿操作后,刘邦封赏了20多个大臣,但是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有一天刘邦走路的时候发现,一些将领坐在沙地上议论纷纷,估计刘邦连续几天封赏头都大了,就问随行的张良,“这些人是在讨论什么?”
张良说:“陛下难道不知道,这些人在商量造反啊!”
我们现代有一个说法叫做“工具人”,说的就是利用某个人的某种价值,然后用完就扔,这种人我们将他称之为工具人。如果按照工具人的这个概念的话,雍齿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工具人。究竟雍齿跟刘邦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说到雍齿,那就是刘邦心中的痛了。雍齿为沛县人,是刘邦的同乡。我们都知道在刘邦起兵的时候,他最信任的人就是自己的同乡好友了,因此往往对他们多加信任、委以重任,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集团。
当时刘邦起兵的时候,雍齿加入了刘邦的起义军。雍齿在沛县一带是出身豪强之人,他知道刘邦早年就是一个小混混,好吃懒做,因此雍齿心里是很瞧不起刘邦的,甚至对于刘邦有几分轻视,这也为后面雍齿的背叛埋下了伏笔。
后来雍齿经魏国人周市引诱,背叛了刘邦,献出了丰邑投靠了魏国周市。刘邦非常愤怒,他感觉自己被自己老乡背叛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情,因此调集大军去平叛,想要来个杀一儆百。
刘邦两次攻打丰邑都没有打下来,只好到薛地投奔项梁,项梁随后借兵给刘邦,才得以打败雍齿。由此可见,雍齿是一个有才能的将军。刘邦因此对雍齿非常痛恨。后雍齿属赵,再降刘邦。
也就是说雍齿是个反复横跳的叛将啊。我一直都有一个观点,我认为刘邦的集团早期与其说是一个成熟的政治集团,不如说是一个类似于“帮派”的小团体,这个团体的凝聚主要靠的就是地域和义气,如果说出了雍齿这个事情,那就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雍齿这种行为完全可以来一个“三刀六洞”啊!但是后来刘邦对雍齿的态度却很出乎我们意料。
雍齿的结局是什么?我想一开始大家想得都和我一样,那自然刘邦就要把雍齿除之而后快了。但是刘邦没有,他反而给雍齿封侯了。这个事情记录在了《留侯世家》之中。其中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