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传奇老人马相伯,为办学卖掉上海3000亩地,临终为何说自己是条狗?
  2. 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民国大师们称为“狗咬狗”的斗争呢?
  3. 四川话狗夹是什么意思?
  4.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近代***老人马相伯,为办学卖掉上海3000亩地,临终为何说自己是条狗?

马相伯这个名字大家或许有些陌生,但这位老先生绝对算是中国近代的一位***人物,他乃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的创始人兼首任校长,就连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也都是他的***。老人一生致力于通过教育唤醒国人,却最终在日军侵华时期遗憾去世,没能见到国家的崛起。病重之际,由于忧国忧时,他说道:“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马相伯祖籍江苏丹阳,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咸丰八年(1858年)时,全家从江苏镇江搬至上海定居。马相伯5岁入私塾读书,12岁到上海进入圣依纳爵公学(今徐汇中学)读书,继而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读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学科。

同治九年(1870年),马相伯获得神学博士衔,加入耶稣会,授司铎神职。同治十三年(1874年),马相伯调任徐汇公学校长兼教务,讲授经史子集;并兼耶稣会编撰。而在光绪二年(1876年)时,马相伯因自筹白银2000两救济灾民,竟然遭到教会幽禁“省过”,其一怒之下逐脱离耶稣会。

宠物狗民国,民国的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后,马相伯开始从事外交和洋务活动,先后前往日本、朝鲜、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尤其是日本维新变法和朝鲜守旧思想的强烈冲突,使得他深受启迪,他认为国家要想富强,就必须提倡科学,兴办实业。

然而,马相伯虽然多次向朝廷献策,却始终没有获得回应,于是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辞官,深知“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的他,逐决定毁家兴学。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马相伯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全部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因父母是天主***,马相伯在襁褓中便接受洗礼成为了天主***),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规定该产业供作中西大学建成后的学生助学金。

宠物狗民国,民国的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民国***们称为“狗咬狗”的斗争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相互掠夺***,发动的战争,欧洲文化的本质,就是掠夺,但他们没有共同掠夺目标,就会相互狗咬狗,就像一群野生猎狗,但它们找不到共同猎物,相互之间相互撕咬,后来由美国领头,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就好像这群猎狗,跟着一只老虎身后混吃,老虎找猎物,然后这群猎狗旁边分一杯羹,美国为了进一步控制欧洲,组织了北约,口头上承诺欧洲,带它们找猎物分享,可是后来欧洲发现,美国明面上是帮欧洲,实在上是约束欧洲,于是欧洲为了平衡和美国的利益,形成了欧盟,并用欧元抵抗美元的垄断,这实际上动了美国的蛋糕,于是美国一直不遗余力的打压欧元,使得欧盟日子很难受,现在美国又忽悠欧洲,诱导俄乌战争,可是时间一长,欧美发现自己又被美国算计了,骑虎难下,好像一群猎狗失去了方向,晕斗转向,当俄罗斯胜利之后,美国必然会把烂摊子丢给欧洲,自己脱身而去,欧盟必然面临解体,欧盟解体,欧洲各国之间又会内讧,发展到后面,就有可能再次发生战争,所以他们之间就是狗咬狗![呲牙][呲牙][呲牙]

四川话狗夹是什么意思

就是啬小气的意思。四川是多元文化大省,有许多文化遗存。自古古蜀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三星堆等文化。

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传入巴蜀,促进了四川经济文化的发展。清初“湖广填四川”,民国下江人都把当地的习俗,文化带入四川,与当地文化融合就形成今天的四川方言

宠物狗民国,民国的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是怎样流传下来的

作者 李鸿永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指的是:封建社会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人与动物的活谐相处。但在当今社会不一定相符!不会再流传下去。

先解释“子不嫌娘丑”的原意。在封建社会里,尤其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社会里,上层统治者用仁义道德,礼仪亷耻来约束广大人民,使百姓对上,对祖宗先人,对父母无上尊重,提倡孝弟,以孝为先。这当然也无可厚非,作为一个人,有情感的血肉之躯,自母体怀孕开始,要经历姙娠反应期,十月怀胎,到婴儿呱呱墮地,中间经九死一生。三岁之前,以母乳为主,擦屎刮尿,嚼镆喂饭,娘睡湿儿睡干。刚会走步,怕儿跌倒摔伤,能大跑又怕跌坑掉井,野狗咬伤。刚上南学又怕儿受先生体罚挨打……。将儿养大操碎娘一片苦心。

儿子离开母亲,在那个社会多数人自身难得温饱,那有余力去养别人家的孩子,儿子将无法生存。加之社会大环境提倡孝道,提倡感恩,提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所以不会产生儿嫌母丑的不良社会现像。

狗不嫌家贫,更是狗的本姓,也是人与动物活谐相处的表现。狗有同人性,守家园,护主人习性。当然主人对狗也视为家庭一成员,一日三餐,剩多剩少总要喂狗,冬天狗窝,放暖草,防雨雪。在这环境下,狗自然不愿离开,所以呈现出狗不嫌家贪。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在当今社会不一定符合现实。自西方“文明”传入中囯后,这句话已不符现实。就“儿不嫌娘丑”说,在民国时期,一位中学生,母亲去给他送学费、寒衣,当同学指着他母亲问道:这位老妇人是谁?他竟答曰:這是我家佣人,打发她来给我送寒衣!他嫌她母亲破衣烂衫丟他的人。像这样嫌娘丑的已经不是个例,普遍存在。

现在的养狗,一是不需要看家护院,因家家都有防盗门,监控头。二也不需与动物活谐共处。不需要时可到猫狗市场出售交易,甚之卖于狗肉店,任人宰杀。狗也不存在不离不弃,死守家门,谁有钱就跟谁去!

所以“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不会再留传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