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期间几十万正规日军都被明军摁死在了朝鲜,为何东南沿海却倭患不断?
大明期间几十万正规日军都被明军摁死在了朝鲜,为何东南沿海却倭患不断?
由于这个问题的背景知识有点过于庞大,我就简要的说一些因素供大家探讨。
明朝中后期的倭寇之乱,所谓的倭寇主要有两部分人组成,一个是日本战败的武士浪人,一个就是中国的海盗商人集团。跟朝鲜的壬辰倭乱的主力不是一帮人,壬辰倭乱的主力恰恰是日本本土战胜的武士阶层。
日本国土***小,人口众多,因此对土地的欲望极强,尤其是它在战国结束后,重新分封了各个大名,但是国内的土地***依然不够分配,所以才对外扩张领土有着极强的欲望,这就是壬辰倭乱的实质,各级封建主、武士阶层积极参与。经济原因是主要原因,这样就可以消化掉战国时期日本多余出来的战力。当日本被战败,消耗掉了多余的武士阶层,国内的土地矛盾其实也就解决了,剩下的不过是权力之争,最后德川家康胜出,如果壬辰之乱,日本获胜,同样可以解决他们的国内土地***的矛盾。
而中国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其实质也是经济问题,不过这个经济问题是明朝的海禁政策和当时日益活跃的海上贸易之间的矛盾,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海上贸易盛行,而沿海居民却得不到贸易的实惠,中国海上商人,半商半盗与官府争取正常的开通贸易的权益,而靠近中国的日本大名以及战败的武士或者失去俸禄的浪人则跟从一起来打劫中国沿海,获取经济利益。这个时期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已经渐渐渗透到了东亚海域。正是大航海时代在中国海域上的风云。说白了还是经济利益,日本、葡萄牙、西班牙、乃至我们国家的一些海上“商人”,都是想获得通商的权益。
而后德川幕府也实行海禁政策,这样日本一方的贸易就停止了,日本消停了;葡萄牙和西班牙获得单方面与明朝小范围贸易的权力,而且两个牙的实力慢慢下降,另外距离遥远,也没有能力对明动武,他们也消停了;而中国的海盗商人,比如王直这样的“徽王”,都被明朝廷慢慢剿灭了,而倭寇也被中日双方共同剿灭了,因为双方的国策都是海禁。中日双方也就失去了大航海时代构建出来的国际贸易的大市场,丧失了发展的重大机会。
再有,古代的海边的人苦啊,农耕不富裕,向大海求生存,又被***不允许,而这个时期也恰恰是东亚海盗繁荣的时期,像王直都建立了类似国家的体系,还有后来的郑芝龙也与此类似,他们与中、与日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也就是倭寇之乱为什么持续不断的社会根源。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欢迎大家一起来交流和探讨。
这个问题首先,壬辰倭乱日军虽然国内动员了30多万人,但是到朝鲜的是丰臣秀吉的嫡系人数约为15万余人(因为丰臣秀吉认为必胜所以不想让其他的日本诸侯分享战利品)。其次,大明先后两次共动员了近二十万军队,虽然打败了日军,但并不是碾压,应该算大胜吧。因为明军伤亡了大约3—6万余人,日军两次伤亡在14万人左右。
再说东南沿海倭寇,其实真正倭寇大都是明朝人,日本人大都只是雇佣兵,像倭寇头目人物汪直、徐海、毛烈、陈东、叶明(叶麻)、邓文俊、林碧川、沈南山等都是明人。再加上东南沿海防线太长,加之东南沿海武备松弛,远赶不上九边军队。所以面对游击队一样的倭寇确实很难歼灭。像戚继光就为消灭倭寇来回奔波。个人浅薄之见,望***纳!
这个道理很明显啊,倭寇是倭寇,日军是日军。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首先,人员构成上。
日军是正规部队,人员组成大都是经历过日本战国时期的老兵,有成规模的组织架构,有有序的上下级关系,有相应的纪律约束。行进、停留、战斗都有章法,行动也都是听指挥。
而倭寇,有的是日本破产武士、浪人、农民、渔民、海盗,还有的是中国沿海的渔民、海盗等等,人员构成十分复杂,也没有清晰的组织结构,上下级关系也不明朗,谁拳头大就听谁的。战斗也没什么章法,一拥而上居多。
其次,行动目的。
日军是以攻城掠地为目的的,他们打的是大规模的战斗,以占领城池、摧毁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甚至以灭亡敌方***为目的。
而倭寇,则是一群强盗,其目的就是抢劫财物,抢的到就抢,抢不到就跑。避免和大规模正规部队交锋,居无定所,打的是游击战。
所以,在这两点上,面对正规日军,你可以调集大部队与之战斗,而面对小股的强盗,你总不能调集大军去围剿吧,且不说成本问题,大军调集也要时间,等你大军来了,人家早跑了。
另外一点,明朝实行的是强干弱枝的军事部署。正规军大都不是拱卫京城,就是在北方边境抵御蒙古,东南沿海的正规军不多,只有一些维持治安的军队。要知道,很多抗倭的部队其实都是自发组织的民兵,单兵素质上和倭寇这些亡命之徒还是有差距的,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就连戚家军,其实也只是戚继光私募的乡勇,不在明朝正规军的编制里。
所以说,打倭寇是剿匪,打的是游击战。打不过你他就跑,你撤退了他又来,就这样来来***东南沿海倭乱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