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胖五”两年后成功复飞,举国欢庆,举世震惊,这是为什么?
谢谢邀请!
胖五发射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胖五以前,我国虽然也属于航天大国,但却不是航天强国,使用的发射火箭的发射能力远不如世界一流国家,实力勉强在航天俱乐部中的第二梯队排名中等,落后于第二梯队的欧洲和日本,更落后于领跑梯队的美国和俄罗斯。
突破第二梯队,问鼎第一梯队是数代航天人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更是国家层面上航天技术发展的核心目标,胖五成功发射,实现了航天人和国家航天战略的这个目标,胖五的近地运载能力直逼美俄水平,领先于欧洲在研的阿丽亚娜新型运载火箭,更甩开了日本!
胖五火箭的直径更大,运载能力是之前长征系列的三倍左右,这也为我国以后发射直径更大的航天器材提供了可能,试想一下,以后的载人航天,若拥有直径更大的胖五,我们的空间站将是多么的宏伟。所以,举国欢庆实至名归!
胖五的发射成功,让国际航天技术队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际震惊意料之中!
12月27日晚上8点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也被称为“胖五”)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经过大约2220秒后星箭分离,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近地点192千米、远地点6.8万千米)。这是“胖五”的第三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23次发射。
一、“胖五”的上一次发射任务(第二次发射,时间是在2017年7月2日),在点火后的第346秒时发动机出现故障,最终以失败告终,时隔近两年半后才“复出”,难免会引人注目。
二、“胖五”是我国长征家族中的新成员,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标志,属于真正的大推力运载火箭。单从技术难度、复杂程度上来说,比其前辈们要高得多。
三、“胖五”的运载能力更强,近地轨道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地月转移轨道8吨级,可以发射更重的航天器或者是将航天器送到更远的太空。
四、“胖五”是我国首款大推力液体运载火箭,无疑将会成为我国载人登月、建立空间站以及进行火星探测等重大太空探索工程的基石,这是其一直备受关注的最重要原因。
五、“胖五”在2020—2022年有三大任务,一是嫦娥五号探测器,二是“火星一号”探测器,三是我国首个空间站的在轨建造。“胖五”的成功“复飞”,是这三大工程顺利实施的保障。
六、“胖五”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与美、俄、欧处于同一水平(德媒报道称“已超越欧洲”),且耗时10年(2006年立项研制,2016年11月3日首次发射成功),自然少不了关注的目光。
“胖五
”首次发射成功
在类似于航天科技这样的高、精、尖领域,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取的政策都是“技术封锁”,“胖五”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我们已走出了自己的路,当然值得欢庆。最后,“胖五”此次发射成功,是我国所有航天科研人员们艰苦奋斗的结果,向他(她)们致敬!
胖五是网友们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爱称。它的复飞成功,意味着中国航天一雪两次发射失败的耻辱;它的复飞成功,意味着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它的复飞成功,意味着我国被延缓的月球,火星探测等空间项目将重回正轨。它的复飞成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再一次突破,将在不久的未来取得更大成就!所以长五才会举世瞩目,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它的成功,是中国航天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壮举,自然应该举国欢庆!
长征五号火箭作为我国最大的一型运载火箭,如果成功,将是我国运载火箭的一次巨大突破。因此,长五的发射被寄予厚望,备受关注。然而,它的两次发射都不尽人意,一次完全失败,一次减重才成功升天,给所有中国人心上留下了一道伤疤。
厚积才能薄发。两次失败之后,运载火箭设计研究院负责长五的工程师们选择稳中求胜,全面停下发射脚步,不计时间成本排查故障,查找缺陷,升级性能。
停下发射,解决问题是唯一的应对措施。但是做出这个决定长五的研发人员是需要背负巨大压力的。我国的航天事业正蓬勃发展之际,后续的发射***几乎排满,如今却因为新型的重型运载火箭接连发射失败而暂停后续发射***。如此一来,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长五和它的研发人员身上,所有的期盼都集中到了他们身上,随之而来,压力也全部压在他们身上。
长征五号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是两年来所有长五研发人员的唯一目标。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2年的沉淀,长五的问题得到解决。
北京时间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满载升空,成功到达预定轨道。顶着压力两年,长五终于不负众望,成功上天。从那一刻开始,中国具备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级,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级,航天事业进入到一个全新水平。同时,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从此以后,中国的航天器可以做的更重,功能可以更强,使用寿命可以更长,同等规格的航天器可以运送得更远,空间站,载人登月,火星探测将全面提上日程。
为了解决导致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败的发动机异常振动问题,我们的工程师在这908天内,重新研制了8台全新的氢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和全新的无毒无污染低温液体燃料。遥三火箭正是使用了新的发动机和燃料,才成功上天。
我们国家对于氢氧发动机的专项研制***是从2001年开始的,一直到2014年,13年间也不过研制了16台。为了长五的复飞,研制人员顶着压力,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原来7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他们的工作强度有多大,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昨天看到一个视频,是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成功之后工作人员在指挥大厅拍的。画面中有一个身穿工作服的年轻人面对着墙壁,蹲在角落痛苦,身后有两个工作人员不断地安慰着他。看到这一幕,我感受颇深,他这是长时间承受的心理压力,一朝释放的喜极而泣。是因为沉淀两年终于解决难题而流下激动的眼泪,更是看到长五成功而流下的感动之泪!看到我们的航天工程师们这么年轻,对我们的航天事业感情如此之深。我想说,中国航天,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