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评价帮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仓鼠厕鼠论”的发明者李斯?
“仓鼠厕鼠论”其实是一个关于李斯的典故。李斯在发迹之前只是一个仓库管理员有一天去上厕所,看到厕所里的老鼠又小又瘦看着都让人恶心;李斯又想到自己仓库里的老鼠平时都没有人去打扰它们,每一只都吃的肥头大耳。
于是李斯想到了自己。所以他离开了仓库,开始了寻找另一个属于自己“仓库”的旅程。
当时社会上儒家,兵家,法家为主要流派。李斯拜儒家荀况为师却又不是专攻儒家,而最终成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被启用的关键一件事“谏逐客令”。说的是韩国为了使秦国劳民伤财无暇顾及韩国,所以派郑国到秦国游说新修水利;后来被发现了,于是驱逐其他国家的来投奔秦国的人才。
李斯就是这个被驱逐的人之一,李斯不甘心写了一篇文章名曰“谏逐客书”成功说服秦王取消逐客令继续重用外国引进人才;同时李斯也从此发迹,被秦王所重用。“谏逐客书”被史学界认为是影响秦统一六国的关键,凭着一封信就可以说服秦王并影响六国命运可见其文***了得。
另一件影响李斯一生的事,是伙同赵高谋朝串位抢了公子扶苏的帝位;扶植秦二世胡亥,最终被赵高害死。这件事最终导致了秦灭亡,可以说李斯为了自己一时的权利地位断送了秦国的千秋基业,也使自己身首异处不得善终。
说明:公子扶苏为人正直,和将军蒙毅等关系亲近。蒙家在秦朝的地位很高,却与李斯关系并不和谐,李斯害怕扶苏坐上皇位后对自己不利权利地位不保;所以才和赵高合谋。
李斯的一生可以说的奋斗的一生。从一无所有的小吏(仓库管理员)
到秦朝的宰相。儒家代表荀况的高徒,法家代表人物;博学多才见多识广。
才学过人志存高远却也逃不脱权利欲望的束缚,所以最终选择了和赵高合谋扶植胡亥,却又由于无法驾驭胡亥,被赵高离间的悲惨结局。
对李斯的评价:志存高远,刻苦努力,才学过人学富五车,私心作祟变成千古罪人。
李斯 始皇帝最得力的大臣 始皇帝活着时 李斯竭忠尽智 为秦军大举东出 吞灭六国的后勤保障做出极大贡献 在帝国创制阶段 李斯***始皇帝 创立三公九卿制度 极力推行郡县制 书同文 可以说 他是凭借自己的能力爬上帝国首相位置 有大功于华夏文明 然而 始皇帝驾崩后 李斯为自己权势 联合赵高 发动*** 逼杀蒙恬 蒙毅 扶苏等 秦帝国栋梁人物 进而摧毁帝国 其罪莫大也 中国历史上功过同等大的丞相 也只有李斯一人 李斯才能过人 然而 胆略心志不足 古语云 善谋者不善断 李斯便是这样
这就像是在企业里一样。
李斯是跟着老板赢政一起创业的骨干。
可是,等秦一统天下后。李斯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权力靠近,在秦皇周围一直围着一群建功立业的人臣,还有一群靠吹拉弹唱献媚而上的人。
到后来,太子扶苏和胡亥身边也开始围着一群准备摘桃子的投机份子。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好比仓鼠与厕鼠。
打江山和守江山是两回事,上一任主子和下一任主子的爱好又不一样。
于是,蒙恬、蒙毅、扶苏等一干人被杀。这是权力的游戏,就像当年天平天国洪秀全同志为了***杀身边的几个王,一杀就是以万计的大好头颅滚滚落下。
这一刀为了私利基本上夺了秦的一小半气运。
仓鼠厕鼠论的故事?
有一天上厕所时,看到一个老鼠在吃粪便,见到人就跑了。又有一天,李斯去粮仓,看到一只老鼠在吃粮食,因为粮仓很偏僻,很少有人来。
李斯就想:同样是老鼠,一个在厕所里,吃别人的粪便,见到人还要逃跑。而另一个却在粮仓,吃喝不愁,又很少有人打扰。
所以他就认为,人也一样需要更好的环境。因此他就去拜荀子为师,再就去了秦国。
战国 时期,有个很小的地方小吏,有一回上厕所时看到厕所里的老鼠肮脏不堪,见人就逃窜,惶恐至极;之后他去了粮仓,在粮仓又看见一只老鼠,不同的是,粮仓的老鼠肥胖光鲜,见人也不怕,大摇大摆,悠哉闲适。顿时他感慨万千,做人亦如此,地位与环境如此重要,发誓要做也做粮仓里的老鼠。之后他辞去小吏,他佐助秦王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他就是李斯(秦国宰相)后来占着“仓鼠”老大的宰相位子不放,结果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厕鼠见人就跑,厕所里蚊子满天飞,比喻了底层人民,而仓鼠在粮仓里过着安逸日子,有的大米吃,比喻达官贵人们,而李斯就立志作仓鼠。
从“沙丘之变”到被腰斩,李斯是否咎由自取?
不熟悉。我想百家争鸣,不是要冠绝古今,无所不知,我就是争取有自己的资格然后做出很好的平台,从民间角度或***执政角度分别,利万法提供万法栖息的地方。
我对思想境界和著作研究,不是很感兴趣,我也不想什么立言立德立功,更不想名垂千古著作标妃。我只是努力让自己配做这件事,然后还愿式的,做成它。
这么说是不对的。
李斯是楚国人,虽然楚国的国力比不上秦国,但依旧是一个庞然大国,入仕楚国也会有很好的发展。李斯却偏偏到秦国打拼,他早年的“仓鼠与厕鼠”的论断无疑影响了他的一生。司马迁特意将李斯所慨叹的“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写于列传的开篇,这也就代表着司马迁对李斯的看法,李斯是那种铁了心要留在北上广奋斗出一片天地的有志青年。
到了秦国,自然无他,拼命地做事情往上爬。李斯师从荀子学的就是帝王之术,可见其人生志向就比同时代其他人要宏远得多。入秦以后,李斯选择在吕不韦门下做舍人,后来又进入嬴政的视线,很快就做了客卿,可以说李斯的眼光锐利,颇有手段,能够直接游走与秦国最高权力的边缘。其《谏逐客书》更是敢于直面命运的暴击,并且成功走出了政治前途的深渊,这一点没有魄力的人是做不出来也实现不了了。至此,我们就可以就对李斯很熟悉了,他绝对不会屈服于命运,他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到沙丘之变时,同样也是这样,李斯与扶苏的关系并不好,如果迎立扶苏,自己很有可能惨淡收场,改立胡亥还有拥立之功,更要命的是有赵高的威胁,不立胡亥自己的政治前途也有危险。立扶苏没有好处,立胡亥有好处,不立胡亥有危险,两害相权取其轻,盘算一下也只能妥协了。
至此,到了评判李斯是否咎由自取的时候,那么李斯的做法有三:一急流勇退,衣锦还乡。二同流合污,以二世和赵高之命是从。三、依旧按照自己的内心去做,处理朝政。
如果李斯选了前两条路,他依然被腰斩了,无疑,李斯纯属咎由自取。但是李斯选的是第三条路,他劝二世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这是一个谋国大臣应该做的事情。秦二世自己没有什么主见把李斯抓了起来,赵高封锁了李斯和秦二世之间的一切消息,可以说完全是赵高整死了李斯。
作为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李斯的做法基本上中规中矩,他期望自己同样可以辅佐二世管理这个国家,也同样相信二世会对自己有感恩之心,这一切当然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关于咎由自取,我们可以再思考一下,李斯入秦果然连吕不韦的门人都没有当上,他是不是咎由自取?如果秦国逐客,李斯没有给嬴政写信,抑或写信没有被同意,自己灰溜溜回了楚国,他是不是咎由自取?如果秦始皇对李斯有一些不信任,下令杀了他,他是不是咎由自取?李斯拥立了扶苏,自己被冷落,惨淡收场,他是不是咎由自取?他拥立了二世,二世立刻反目杀了他,他是不是咎由自取?面对关东起义和人们过重的徭役,他一言不发,最后国破身死或者逃亡,他是不是咎由自取?
蜕变的例子?
历史上成功逆自身蜕变的人不少。较远较著名的有专钓王侯的姜子牙。仓鼠李斯。他们都官至丞相,辅佐一代王朝。
后来的刘邦,朱元璋,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他们都是最成功的逆袭者,开启一代王朝。
吕太后,武则天,西太后,三位封建时代的女性更应该算逆袭成功。她们嫁得好,也干得不错。当然,西太后晚年差劲儿,几乎把一个王朝带翻。
秦始皇一生未立皇后,后宫更是寥寥无几,为何对寡妇情有独钟?
古代封建帝王对立后都很重视,而我国历史上却有一位皇帝终生未立皇后,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是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因为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宠臣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嬴政22岁时,在秦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亲理朝政。嬴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定都咸阳。嬴政自认为功劳胜过远古的三皇五帝,于是自改尊号为“皇帝”。
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到50岁去世,举世独尊,坐拥天下。可是在他37年的统治时期里始终没有立皇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来自于他的母亲赵姬。
秦始皇的母亲赵姬起初是邯郸歌姬,出身于风月场所,行为很不检点。先是做投机商人吕不韦的小妾,后来又被吕不韦献给秦国的王孙子楚。子楚继位后称庄襄王,庄襄王死后,身为太后的赵姬仍经常与相国吕不韦鸳梦重温。据《史记 吕不韦列传》记载:“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 赵姬后来又和嫪毐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嫪毐受赵姬宠爱,十分嚣张跋扈,甚至于酒后大骂众臣:“我乃秦王***父,怎敢与我斗口乎?” 母亲的失检行为令秦始皇恼羞成怒、颜面尽失,使他心理极度压抑,性格变得极为复杂: 内向、多疑、妄想、专制、暴虐、冷酷,把他变成了一个失去理性思维的暴君。虽然秦始皇最终残酷处死了吕不韦和嫪毐,但这一沉重的心理负担和阴影始终无法消除干净。
母亲带来的心理上的阴影一直伴随着秦始皇,而且由于对母亲的怨愤,发展和演化成他对一切女人的仇视,造成他后来在婚姻上的偏执。尽管他的后宫里充斥着六宫粉黛,但他只是把她们当作发泄的对象、仇视的群体和满足生理需求的工具。秦始皇对统一六国后收入宫中的众多佳丽非常鄙视,痛恨她们抛却亡国之辱而媚悦新主的行径,但对守贞重节的女子却倍加赞赏。据说有一个名字叫清的年轻寡妇,数年如一日的遵守妇节,秦始皇曾赐令她“旁坐御前”,与自己平起平坐,而当时的制度是当朝丞相在皇帝面前也只能侍立议政,少有赐座之例。秦始皇还为寡妇清修筑了一座“怀清台”,以彰显其恪守妇道的事迹。至今四川境内还有一座山叫女贞山,就是这位寡妇曾经寡居的地方。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确定,由于母亲的行为而形成心理创伤和心理扭曲,由怨恨母亲而仇视女人,是秦始皇一生不立皇后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