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担当的少年到后来懦弱的“逃跑皇帝”,赵构为何前后转变如此巨大?
校长厉不厉害?不是照样被打得把都城丢了,多到大山里去了,
他们都是无能之辈吗?怕是没人敢这样说吧?为什么到了赵构,就成了无能之辈呢?
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除了战略转移,没有什么办法了,岳飞、木木帅实力不行的时候,也是不断的转进、转进,
他要是有后来的数十万精锐,也能与金国一战了,
但是当时他有多少人呢?刚开大元帅府时,他手里军队也就一万多人,等到金军撤走时,他的军队也就八万多,
这么点军队,拿什么打?除了跑还能怎么办?
十二月壬戌朔,帝开大元帅府,有兵万人,分为五军,
尽管历史上对宋高宗赵构的评价并不高,但如果仔细分析这位南宋开国皇帝的一生,或许会多少有些新的认识。大体而言,宋高宗赵构的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由于赵构生母身份低微,使得赵构在宋徽宗的众多子嗣中,算是一个颇受轻视的一位,到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时,才被封为了康王。
可是,在靖康之难前夕,诸多皇子都显得十分懦弱,而赵构却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曾于靖康元年(1126年)年被封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率兵勤王,又曾亲赴金营议和,就这一点来讲,连赵构皇兄宋钦宗都没有这种胆识。
后来,在金人大举攻宋的情况下,赵构还紧急调集军队,试图救驾勤王。只可惜,徽钦二宗性情懦弱,抵抗不利,很快屈服于金人铁骑。这使得赵构等一般尝试抵御金人的刚毅之士,痛心不已。
当然,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即便赵构招募的万余人队伍能够及时赶到,也很难扭转靖康之难的悲惨结局。只是,环顾北宋末年赵氏宗亲,赵构确实还是一位比较出色而有担当的皇子。
当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俘获后,一些大臣拥戴躲过一劫的赵构登基。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赵构在南京登基,拒绝李纲、宗泽等人抗金主张,***纳黄潜善、汪伯彦南迁之议,建行都于临安,史称“南宋”。
宋高宗登基后,又重用秦桧,贬黜主战的大臣和武将,甚至残害了岳飞等抗金将领,向金国称臣、割地、纳贡。宋高宗登基后的转变,与先前对照来看,确实是天壤之别。
在残害岳飞等一批忠良的行为中,主谋为秦桧,而执行者则是王俊、王贵等人。然而,当时宋高宗心中十分清楚,岳飞确实是一位忠良,并无谋逆之心。可是,为了求和的宋高宗,竟然赐死岳飞父子,因而引得后人对其抨击不断,并在岳飞面前立了秦桧等人的跪像。到宋高宗晚年时,主动禅让,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寿宫,算是平稳地度过了余生。
首先,赵构在做皇帝之前,虽然是一位颇受轻视的皇子,可终究还是觊觎皇位的,因此积极表现,甚至能做出招募兵马和赴金营议和之事。从这一点来讲,赵构的英勇,既有形势逼迫的原因,又有急于表现的因素。
有担当也是说赵构出使金营一段,后来就开始了一路狂逃,逃亡路上不断屈膝乞怜、“臣构”一词闪烁古今,同一人怎可偏差如此巨大?只能说19岁赵构出使金营“气宇轩昂、无畏无惧”之气概纯属虚构,绝不可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