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正史未记载,但地方志或族谱记载的奇人异事?
1、我们都知道宋徽宗是个很文艺的皇帝,除了对琴棋书画颇有研究外,在晚期又开始对道教甚是痴迷,当时有一个叫林灵素的道士很是出名,宋徽宗为了和他修道,不惜全城对其搜捕,但就是搜不到。一天夜里,林灵素不知从哪冒出来就跑到赵佶身边了,赵佶是又惊又喜,二人彻夜长谈。林灵素说北宋要完啊,陛下想儿孙满堂让龙脉延续下去就专心的修道吧,于是赵佶就开始痴迷道术,金人打到家门口了赵佶忙禅位于赵桓,自己继续修道,觉得金人会不战而退,结局大家也知道二帝都被掳走了,林灵素也是厉害,他准确的预测了赵佶会儿孙满堂,就是那么多孩子并不一定都是他的亲儿子,此故事记载于《东京梦华录》中。
2、宋徽宗算得上是把老祖宗政策贯彻的最落地的人,赵匡胤喜文而厌武,在杯酒释兵权后曾说过美女就该配将军,越是厉害的勇士越需要美女作陪,换个意思是说武将越堕落越会受到皇上的喜欢,这就是著名的“欲封万户侯, 夜夜上青楼”。赵佶宠幸民间***李师师,也算是为世人开了个好头,于是各类名士纷纷去找青楼女子当相好,也必须在会讨好皇帝的同时尽可能的堕落。显然他们无论怎样堕落,程度都比不过赵佶。此典故记载于《烟花寻芳录》中。
3、宋徽宗在被金人掳走后日子过的很不滋润,能羞辱***的最高统治者能给挞懒带来无上的***。有一次挞懒骑马时让赵佶牵马,在出营时问赵佶我大金的马和中原的马叫声有什么不同,赵佶说大金的马嘶吼声高昂,如滔滔江水一般,而中原的马气势低沉犹如绵羊,自然没有什么气势,在讲完之后赵佶还分别学了两种马的叫声,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挞懒说你分析的不错,我要重重赏你,于是让人拿来一堆草让赵佶吃,说你学马都学的这么像,就给你点美食吧,赵佶爬过去就吃,还做出津津有味的表情。此故事记载于《建炎复辟记》。
说一个清末民国的人——李卓云,延庆人(现北京市延庆区),是个有民族气节的才子,估计没几个人听过,但是故事中另一个人汪精卫就太有名了。
李卓云(1881一1952),延庆永宁人。出身书香门第,1904年考取秀才。不久,延庆开办师范传习所,他转入传习所学习算术、史地、博物等新式课程。次年期满时,即漂洋过海赴日本留学。在东京日语补习班,因成绩优异,不少同学“慕其学而结之”,曾与汪精卫同学,交往甚密。回国后居于北京西什库胡同。
李卓云得知汪精卫降日叛国消息后,愤然将留学期间照片和文字付诸一炬。1940年汪精卫任国民***伪***,想到李卓云才华,亲笔修书并派陈公博登门拜访,信中“请阁下出山共赴国难”云云。陈公博以***诱惑说:“教育部长尚未公布,***之意非君莫属。”李卓云强忍怒气,以年老多病坚辞。陈公博威胁道:“阁下不出任,我无法向汪***交代,你必须随我去见汪***一趟!”李卓云坚决推辞。为防止以后汪精卫报复,李卓云深入简出,大部分时间在家读书,很少公开露面,直至终了。能让汪精卫派陈公博亲自招揽,可见李卓云才华出众,一代才子宁可埋没自己的才能,终身不仕,终老于家,期民族气节让人敬佩。(见于《延庆县志》等书)
朱自清的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字佩弦,号秋实,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诗作清新明快,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代表作为《春》《背影》等,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平。
朱自清先生早期的诗作,既有对未来的向往,对光明的渴望,又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他的散文,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他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朴素,亲切,文字多用口语而加以锤炼,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
1924年以后,他也曾写出一些***如“火山崩裂”的文章,比如“五卅”惨案后写的《血歌》,亲身参加“三•一八”***后写的《执***大***记》等,这些文章具有很强的战斗性。从20年代后期开始,朱自清躲进书斋,潜心研究学问,过着一种谨严的学者生活。他在《那里走》一文中宣告自己要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地过目子。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了这一生。”
朱自清的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字佩弦,号秋实,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诗作清新明快,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代表作为《春》《背影》等,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平。
朱自清先生早期的诗作,既有对未来的向往,对光明的渴望,又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他的散文,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他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朴素,亲切,文字多用口语而加以锤炼,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
1924年以后,他也曾写出一些***如“火山崩裂”的文章,比如“五卅”惨案后写的《血歌》,亲身参加“三•一八”***后写的《执***大***记》等,这些文章具有很强的战斗性。从20年代后期开始,朱自清躲进书斋,潜心研究学问,过着一种谨严的学者生活。他在《那里走》一文中宣告自己要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地过目子。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了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