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有“拾人牙慧”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两种文人,你觉得哪一种更好?
拾人牙慧,说明原創者诗写得好,写得妙,是经过转发,甚至流传千古,耐人寻味,才广受大众欢迎,如李杜等人之诗,可称流芳百世,如诗写得再好,没有人转发,读者寥寥无几。那诗只能给自已阅,也就毫无意义了。
双调.庆东原:诗情放,剑气豪,英雄不把穷通较,云间射雕,席上飞毫,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忽闻英豪曾伏虎,弯弓震天射孽蛟,百二山河还依旧,牧马塞上近天峣,赤旗招展新宇宙,万里戎机战鼓敲,汉唐气象今重现,夷奴逆谋总徒劳!
从文人角度,并且没有话中有话来说,当然是后者更好!
“拾人牙慧”是贬义词,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如果别人说你用到“拾人牙慧”这个词,那就是在批评你了。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圣杜甫所作七律《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的传世名句。是属于正面的,反映了作者认真严谨的创造态度。如果别人对你说这句话时,也要分语境吧!因为中华文化是博大精神的。
君不见东施效颦乎?
君不见邯郸学步乎?
君不见画虎类犬乎?
君不见鹦武学舌乎?
小可看***好相反,觉得拾人牙慧更好!
既然古人都已经把诗词文章弄得那么倾国倾城,我又何必强迫自己整容呢?仿佛自己捯饬一番就可以超过前人一般。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需要前提的,要么勤奋如圆笼子里不停奔跑的仓鼠,要么天赋如夏天房间里的蚊子总会给你剩下一只。
所谓惊艳,其实只是失恋男女的自我安慰,充其量过过嘴瘾而已。正如现在的某些书法家或诗人,天天叨逼叨什么突破,什么创新,什么境界,结果写出来或画出来的都没有隔壁老王家的尿布有诗情画意。
汉朝时,萧何病逝,曹参狂喜。果不其然进而为相,在相国一任上曹参始终不去作为,汉惠帝刘盈心中不悦,一次面圣时,曹参问,陛下自问与先帝(刘邦)谁更英明?惠帝说朕哪有资格与先帝相比。曹参又问,陛下看微臣与萧何谁更有能力?惠帝说曹爱卿貌似有所不及。曹参说,既然如此,按他们所定之规矩行事就好了。(何必要刷存在感呢?)《史记》记载“惠帝曰:‘善!’”
遵循并尊重前人的遗产都来不及,终小可一生也未必能品到其中三味,味都不到位,安敢做“惊人句”。
拾人牙慧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两种人,我更喜欢后者。
学习过程是摸仿,这不叫拾人牙慧,真正拾人牙慧的是那些食古不化的文人。这些人把一些或古语,或上级指示奉若至宝,不懂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比如上级发了一个文件,他肯定照转,但是怎么办就拿不出主意来了。这些人一是思想僵化,只懂条条框框,不懂如何做事,二是思想懒惰,只知等因奉此,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而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不管是作文章还是作人,都有一股青春活力,最可取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精神,敢为人先。
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人,作学问是,做事也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决对是值得尊重的,这样的人多了,社会才能不断前进。
特别是这句话的后半句是歌颂了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更值得佩服。
当然,创新者也可能失败,也可能没有那么亮眼的成绩,但是,他们必定对旧问题进行了冲击,相信他们只要有"死不休`的精神,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