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阳光之家”是干什么的?里面社工是帮助智障的吗?
是帮助智障的,当然程度太深的一般没有能力接受,一周五天,每天都有课程,比如说音乐课、美术课、烹饪课、舞蹈课、手工课等等,里面的环境是很好的,还可以上网,里面的“孩子们”过的都很开心,还能学到东西。
不收费的,***补助,对当地人是这样,外地就不清楚了,目前是不管吃饭的,对于“成功”,智障大多是先天的,没有办法说进去之后,就可以成为正常人,而是让她们学会更多技能,了解这个社会,不至于与社会脱节,对于心理有欠缺的,社工会予以辅导。
在上海,三口之家买多少菜能够度过二周隔离?
疫情当下,不只是上海,所有疫情发生的城市都需要提前做些准备,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坐标沈阳。
目前沈阳的情况是,阳性人员并不是很多,但无症状感染者很多,加上沈阳是东北的经济枢纽,所以管控力度非常大。
我家就我和老公两个人。在小区管控前,买了些吃的东西,我是属于那种没有安全感的人,就算是老公不让,我也是坚持多买了些菜,为了这还吵了几句,说我浪费。当然了,我是不会听他的,他说他的,我做我的[可爱]回来第二天小区群,晚上九点通知,让大家备些菜,第二天封闭小区。晚上9点上哪里去买菜?大家都议论开,不过也没有办法,还是需要遵守***安排。我的菜就解决了大问题。虽然是坏了一部分,但没有出现吃不上菜的问题。
因为突然间封闭,道路管控,只让特殊行业人员通行。一下子买菜成了大问题。有菜没人送,有人的又没有菜,大家都守着购物平台抢购,但几乎是秒没。社区第三天才给联系上菜,可量非常少,沈阳的计量单位,也变成了袋,把,箱,又或者是套。这时候的价格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能有菜就很好了。
如今我们小区封闭已经10多天了,开始说一周,后又加到14天,如今看来20天都有可能。想囤菜也不可能了,只能是等着社区安排,家里有什么就算计着吃。没办法,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我老公的小叔叔一家人在上海,上海也是我老公的家乡,这次疫情也是很让婆婆一家人牵挂着远方的亲人,好在现在他们在疫情封闭期间,有党和***部门的关心,生活方面也没有那么紧张。
不过,这场疫情也都给我们大家提了个醒,再次敲响了做好长期预防的警钟。以后,防控疫情可能会成为生活的常态化,要做好相关预防,就要先做好食物方面的储备。
我的观点是最好要做好一个月的准备。半个月是最基本的,也许还有“意外”继续预防隔离的可能性,打算稍微长远一点是有好处的。下面我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1、新鲜蔬菜类:
现在的新鲜蔬菜储存时间都不长,尤其是绿叶菜,几天就枯萎发黄了,要少准备点绿叶蔬菜。
新鲜蔬菜分好储存和不好储存的:
不好储存的:大白菜两棵、圆***3-4个、菠菜、黄瓜、青椒等适量。蔬菜适当少喷点水,放入食品袋里,然后放入恒温中,这应该是三口之家可以吃一周左右的量。
好储存的:圆葱5斤左右、土豆5斤左右即可(天热太多容易发芽),放在阴凉地方即可,和绿叶蔬菜搭配着吃。
我不在上海,但是,有亲属在上海工作,现在疫情回不来了,从目前情况来看,14天以内上海全面放开的可能性比较小,需要一些时日。一家三口需要买多少菜储备14天的菜量呢?
虽然现在上海市民自己出去买菜的可能是零,但是,可以给人们一个警示提醒作用,疫情不结束,储备要充足。根据我自己家庭的情况说一下14天需要的食物量:
两周需要储备大米至少20斤,面粉20斤,面条10斤;方便面买20包,火腿肠两袋;青叶蔬菜比如包头菜、***、莴笋、油菜、生菜、芸豆等各3斤;储备时间久的蔬菜像土豆、圆葱、西红柿、藕、山药、南瓜等至少每一种买4斤;花生米、木耳、海带、咸菜等也要买3斤左右储备;食盐、醋、酱油、花生油等都储备一些;葱姜蒜等调料也储备到位。
我现在在沈阳,最近十几天了也是全城管控,不能出门,由于我平时储备充足,现在家里的各种食品蔬菜还有不少,再吃一周差不多就用完了。今天为了防止断粮断菜,就从京东买了20斤大米、10斤面条、一瓶酱油、一桶洗衣液,准备过几天再买青菜。现在只有京东快递能按时送达,其它快递都收不到货。
这次上海因为疫情管控以后为什么老百姓吃菜这么困难呢?
一是上海人口多,消费量高;二是全国有些蔬菜基地也出现了疫情,蔬菜运不出去了,比如,我们老家的一个蔬菜基地就出现了疫情,现在不让大货车进来拉菜,蔬菜也就运不出去了;三是上海的市民居住空间总体不是很宽敞,买很多东西储存[_a***_]也是麻烦;四是上海市民的消费观念是吃新鲜蔬菜水果,大量储备食品蔬菜的习惯很少人有;五是很多人对疫情过于乐观,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等等,造成了当下人们对于蔬菜食品的急需,相信***一定会***取相应措施,不能让人们饿肚子的。
有句老话:不冷备衣裳,不饿备干粮。看来老话是非常有道理的。